文 / 周玗玗 專家 / 鮑惠萍
印象中產婦坐月子就是不停地吃發奶食物,使勁喝滋補湯汁,等過了30天的惡補,體重馬上增加的嚇人,到底真正的坐月子「食量」準則是什麼?
分娩像是一場大體力勞動,消耗媽媽的體力、照顧新生兒時又頗費精力。新手媽咪確實需要合理的飲食來調補身體。授乳媽媽為了供應足夠的高品質乳汁,更需要提高維生素的攝取量,包括適當提高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菸鹼酸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C的攝入,以及一定量的鈣、磷、鐵等。
藥補不如食補,話雖不錯,可是並不代表著坐月子時就一定要整鍋地喝湯,或者每天一隻老母雞或豬蹄膀往肚子裡塞。現在,我們把整個月子分為三個階段,將每階段的吃法逐一介紹給新手媽咪們。
產後第一週:開胃為主
不論是哪種分娩方式,新手媽咪在剛剛生產的最初幾日裡會感覺身體虛弱、胃口比較差。如果這時強行填下重油、重膩的食補,只會讓胃口更加減退。因此,產後的第一週,可以吃些清淡的葷食,如肉片、肉末。瘦牛肉、雞肉、魚等,配上時鮮蔬菜一起炒,口味清爽、營養均衡。柳丁、柚子、桃子等水果也有開胃的作用。本階段的重點是開胃而不是滋補,胃口好之後才會食之有味,吸收也更好。
推薦菜式:
蘆筍牛柳、鳳梨雞片、青椒肉片、茄汁肉末這樣的家常小炒都非常合適。若能少吃白米,改吃糙米、胚芽米、全麥麵包就更好了。
TIPS:
太油膩的食物會令人反胃,媽媽攝入油脂過多可能會讓乳汁也變油,使寶寶發生腹瀉喔。
產後第二週:補血為要
進入坐月子的第二週,媽媽的傷口基本上癒合了。經過上一週的精心調理,胃口應該明顯好轉。這時可以開始儘量多吃補血食物,調理氣血。蘋果、香蕉能減輕便秘症狀又富含鐵質,動物內臟更富含多種維生素,是頗完美的維生素補劑和補血劑。
推薦菜式:
麻油炒豬心、大棗豬腳花生湯、魚香豬肝等,加入少許枸杞、山藥、茯苓等也是不錯的補血、補維生素的食譜。
TIPS:
藥膳不能憑一知半解,自行胡亂配製,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滋補。
產後第三週:催奶為重
寶寶半個月以後,胃容量增長了不少,吃奶量與時間逐漸建立起規律。媽媽的產奶規律開始日益與寶寶的需求對上,反而覺得奶不漲了。其實,如果寶寶尿量、體重增長都正常,兩餐奶之間也不會哭鬧,就說明母乳是充足的。但也免不了有些媽媽會擔心母乳是否足夠,這時可以開始全力吃催奶食物。
催奶不應該只考慮量,質也非常重要。傳統認為媽媽應該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湯,最近的研究發現,被大家認為最有營養,熬了足足8小時的大補湯,湯裡的營養僅僅是湯料的20%左右!所以科學的觀點是湯汁要喝,料更不能捨棄。
推薦菜式:
鯽魚湯、青木瓜豬腳湯、豬手湯、排骨湯都是公認為很有效的催奶湯。如果加入通草、黃芪等中藥,效果更佳。
TIPS:
營養其實在湯料裡,所以熬湯不用一大鍋;熬燉的時間也不要太長,不然會讓湯料變得粗糙難咽。
新手媽咪應當保持孕期養成的每日喝牛奶的良好習慣,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。總之吃得好、吃得對,既能讓自己奶量充足、又能修復元氣且營養均衡不發胖,這才是新手媽咪希望達到的坐月子成效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smartkids.com.tw/topics/detail.asp?articleid=633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