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

寶寶不聽話怎麼辦?

專家 / 丁彤(心理諮詢師)

教育子女時,家長經常提出一個共同的困擾,就是為什麼孩子不聽話,例如請他收拾玩具總要三催四請,甚至要等父母發飆才趕緊動手。其實,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小原則,要建立孩子遵守規定的好習慣,並非難事。

案例:

6歲的強強坐在地毯上聚精會神地排積木,一個人玩得正高興。這時媽媽走過來提醒他:「強強,快8點半了(媽媽還故意多說了30分鐘),把積木放到小盒子裡,準備洗澡、睡覺了。」其實,強強知道媽媽並沒有要他馬上洗澡的意思,而是要他可以開始收東西,準備去洗澡,所以,玩得正起勁的他並沒有立即行動。

十分鐘後,媽媽又催促了一遍,強強卻繼續玩積木不管媽媽的叮嚀。直到媽媽終於不耐煩,提高語氣說:「聽著,我最後給你五分鐘,馬上收好玩具,去洗澡!」強強這下才開始緊張,三兩下把玩具通通丟進箱子,趕緊跑去洗澡。

這樣的畫面,相信父母親們都不陌生,或許你們家就經常出現相同的故事,故事中媽媽與孩子都知道劇情,也曉得對方所扮演的角色,每天卻一再上演類似的親子爭執戲碼。劇中的媽媽,一開始絕對是輕聲細語,然後是漲紅面孔,最後就成了冒煙的茶壺。

家有孩子的媽媽對此情況都覺得很無奈,也不了解為什麼總要等到發脾氣了,孩子才會立即服從。

其實,反觀大人自己,如果公司通知下午兩點開會,很多人並不會準時到達,於是有時會議主持人為了保證大家「不遲到」,就故意提早通知15分鐘,相信您一定有此經驗。

如果連大人做事都是如此,我們還能解釋為寶寶不聽話嗎?其實“寶寶不聽話”,這裡面往往包含有「歸因逆反」的因素。

歸因是社會心理學的概念,是指對他人行為原因進行解釋的過程。不同的歸因,可以導致不同的評價。而寶寶年齡小,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限,歸因出現偏差的可能性就更大。逆反則是指反抗、反對的意思。

因此,如果希望孩子了解家長對他的要求,以及希望孩子可以聽話,而不要經常唱反調,家長就必須掌握以下三個小原則,透過榜樣的學習、真情的告白等行為,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的尺度何在,也能減少親子間的衝突,讓孩子成為聽話又貼心的乖寶寶。



原則一:父母應以身作則

要使寶寶不至於出現「歸因逆反」,爸媽就應該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,使寶寶正確無誤地理解行為動機,也就是不要扭曲父母的意思,當父母表達要孩子遵守的事情時,孩子就會立即執行。這個重點就在於,爸媽自身應做好榜樣,使寶寶有一個良好的模仿及學習對象。例如:父母說今天八點要出去買東西,接近八點時父母就應該準備好要出門,而不是拖到九點鐘,父母才突然趕著出門去。


原則二:爸媽言行要求一致

第二個原則就是「說話算話」。如果答應寶寶的事情,就要實現對他的承諾,對寶寶的要求不能隨著不同的情境而有所改變,爸媽自我的價值觀和標準必須一致,不然只會造成寶寶對你的不信任。例如,爸媽答應孩子,如果一整個星期他都準時上床睡覺,父母假日就帶他去遊樂園。當孩子覺得父母說話算話時,他對自我的要求也就跟著提高。


原則三: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想法

很多爸媽認為寶寶還太小,許多事情都不明白;還有的爸媽放不下家長的尊嚴和權威,認為如果對寶寶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,會非常沒面子,其實適時對孩子「真情告白」,才能加強你們之間的良性溝通,例如:當孩子做錯事時,你可以告訴他,為什麼你要生氣、他的行為會傷害父母對他的信任等等,相信透過面對面的溝通,親子感情更加融洽,孩子更能理解父母的心意。

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smartkids.com.tw/topics/detail.asp?articleid=551

沒有留言: